Pico汽车示波器论坛(广州虹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8|回复: 2

PicoBNC+ 60A交直流电流钳(TA47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18 09: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icoBNC+ 60A交直流电流钳TA473)

新推出的4x25A型号的PicoScope汽车示波器出现了许多PicoBNC+附件,这些附件采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连接到示波器上,同时提供了比现有的BNC接口更加优良的性能。

新的PicoBNC+ 60A电流钳(TA473)就是其中之一,在测量类似于寄生漏电电流这种低电流时可以保持高分辨率。

下面使用新的PicoBNC+ 60A电流钳以及现有的PicoBNC 20/60A电流钳(TA018)进行测试,介绍一下这一具有挑战性的测量过程。

图1.png

使用TA018电流钳测量寄生漏电流的步骤,我们已经在关于寄生漏电流特性的高级培训中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本文介绍了所有电流钳所固有的现象,称为“漂移”:这是一个描述电流钳随时间偏离零位的术语。

例如,在晚上8点进行测量之前先将电流钳位调零(用于一整夜的寄生漏电流测试),到第二天早上8点钳位可能会偏移零点。将电流钳从车辆上移出,这个现象会很明显,但是此时您是希望该值恢复为零的。实际上,电流钳现在的读数可能为40mA(从被测电缆上移开),这意味着我们现在真实的零位是40mA而不是0A。

在测量寄生漏电电流时,40 mA的误差就是测试成功与测试失败的区别。(如果我们不考虑电流钳的固有漂移)

新型TA473电流钳并不能避免漂移,因为我们采用了与感应测量相似的技术。但是,由于改进了内部磁屏蔽并且TA473在整个工作温度范围(0°C至50°C)内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漂移已被最小化

使用TA473测量寄生漏电电流,其优势远不止最小化零位漂移量这一个。得益于PicoBNC+接口的连接特性,当探针连接到示波器上,动对探针进行配置,电流钳自动调零带宽限制自动激活,自动配置探头量程无需用户切换。

毫无疑问,对于我们来说最实际的好处就是TA473由示波器USB接口供电,消除了原先使用电池供电的焦虑,避免了因电源问题使得测量有误的糟糕情况。

夜间测量寄生漏电电流过程中如果出现错误,可能会延迟24个小时的时间才能移交到客户手上,就更不用说这一台车在停留期间还耗费掉车间内宝贵的空间。

下面,用保险丝跳线连接在蓄电池负极线和蓄电池负极极柱之间,同时使用TA018和TA473去测寄生漏电电流。

图2.png

在下面的屏幕截图中可以看到,A通道连接TA473,B通道连接TA018,同时测量寄生漏电电流。

图3(已汉化).png

请注意在测试之前使电流钳置为零位,在测试完成后将其从被测电缆上取下,需要确保其数值为零。虽然捕获时间总共只有90秒,但在进行夜间寄生漏电电流测量之前和之后都应使用相同的零位验证技巧,以便在必要时可以补偿固有漂移带来的误差。

结论如下:

TA018和TA473都具有测量寄生漏电流的能力。但是,以下特性使得TA473更加顺利地完成这项具有挑战性的测量:

  • 自动识别探针和自动配置
  • 连接后自动设置量程(无需外部切换)
  • 自动应用带宽限制
  • 极小的读数漂移
  • 增强的抗环境噪声能力(屏蔽性能)
  • 出色的屏蔽性能优化了信号质量
  • 通过示波器/ USB供电
  • 钳口较宽(直径为12mm),增加了测量粗线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PicoBNC+ 60A电流钳上述特性:使用便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3 23:58: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把电流钳各项性能都很棒就是钳口太小了,在实际测量漏电过程中大多数车型电池负极夹不上。希望以后推出一款有picobnc+接口的30A大钳口的电流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4 17: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聂沁 发表于 2020-9-3 23:58
这把电流钳各项性能都很棒就是钳口太小了,在实际测量漏电过程中大多数车型电池负极夹不上。希望以后推出一 ...

感觉您的反馈。现在您测粗线缆的漏电电流,建议在电池负极上串联一条小的线缆,将这个电池钳夹在小线缆上测度。

我们也向Pico反馈,看他们是否会推出一个大钳口的。

谢谢聂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ico汽车示波器论坛(广州虹科)

GMT+8, 2024-11-22 00:59 , Processed in 0.55357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